辅导员说|“青春”与“爱国”碰撞的民族觉醒

发布者:学工办发布时间:2024-12-10浏览次数:15

作者简介:张晓路,护理学院辅导员,曾获江苏省辅导员工作案例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先进工作者、南京医科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最近,有网友偶遇校园里拍毕业照的毕业生,不觉间发出了“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青春的感受”的感慨,一时间引发网友强烈共鸣。这句海明威笔下的名句再次引发人们对青春的美好回忆。此刻,对于正在拥有青春的你们而言,或许还不能深刻体会逝去青春的感受。

那么,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05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去看看那些如你们一般的青年,是如何踏梦星河、慷慨以赴、为国燃烧,把与“青春”与“爱国”碰撞出一场改革民族命运的全民觉醒。

一份刊物,见证“报国”丹心

时间拨回到1915年,国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民主、自由的新思想受到了许多青年人和知识阶层人士的高度评价,一批爱国青年崭露头角,以笔为炬,传播火种,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36岁的陈独秀满怀激情地阐述了六个忠告,他用先进思想引领中国青年改变国家命运的方向。作为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从创刊到终刊,前后长达10年。

一场雄辩,坚守“爱国”之志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西方列强竟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1919年1月28日,中国代表走进法国外交部,与英、法、美、意、日组成的十人会交锋。面对欧美占据国际舞台,把握话语权的所谓会谈,一名中国外交官站了出来,他说:“我是代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即四亿人说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有理有力的力争,振聋发聩。

他便是顾维钧,巴黎和会,他代表中国与西方列强力争,断然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成了近代第一个代表中国对列强说“不”的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官。

一场运动,点燃“许国”情怀

我们很多同学大概都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其中,有位青年学生,叫郭心刚,出场时意气风发,最终却带着满腔遗憾离开。这个人物的原型之一正是“五四烈士”郭钦光。1919年5月4日,在冲向赵家楼搜寻曹汝霖的过程中,他受到曹宅卫兵推打,目睹军阀的镇压,激愤不已,当场呕血不止,后因重病不治在北京逝世。郭钦光,五四运动中第一位“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

当学生的爱国运动被镇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斗争主力从学生转向工人,运动中心从北京到上海,1919年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约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实现。

在五四这段历史中,每个人可能读出了不一样的青春,但是穿越时空,瞻仰、沉思,我们不能忘怀的是,“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我们要承继这份志向,步履不停、接续奋斗,让今日青年的声音更嘹亮,让今日中国的声音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