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雨到后浪,从指尖到心间

发布者:学工办发布时间:2023-09-14浏览次数:808

   天朗气清的网络育人空间,是高校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用网言网语烹煮育人大餐,以线上线下实现虚实共振,在思政工作话语变革间,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是,面对社会思潮的强力渗透、舆情汹涌的突发事件,青年学生不可避免被“带节奏”。那么,如何实现校园舆论场、学生舆论场的同频共振和良性互动,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课题。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发事件,可以梳理三个问题关键点:

快速讲事实:了解事件起末,尝试换位思考,抚平学生情绪,不可野蛮地“一票否决”。

诚恳讲态度:网上问题根源在网下,要考虑学生诉求与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本质要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讲措施:线上消除影响,线下思政教育;重塑学干队伍,强化责任担当;提高网络素养,传递正向能量。

实施方法和过程

作为传播学上的概念,沉默的螺旋理论为案例提供了考虑问题的视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团队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强势”意见的趋同结果。“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由此看,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如下:

1、掌握实情,真诚以对。摸清事情原委传播范围之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建议当事人冷静面对暂停讨论理解学生心情,但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和行为的轻率片面避免生硬说教引发学生抵触心理

2、及时处理,避免扩散。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事人删除不当言论、正面发声可以有效引领舆论走向。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解决问题,密切关注其他同学动态,避免不良情绪扩散感染。同时,注意学生网上、网下行为的两面性,避免工作陷入被动。

3、主题班会,提升素养。以本次事件为切入点召开“网络键盘侠”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扛起职业责任担当守好网络言论底线合理表达个人诉求,让学生明白暴力非理性的沟通只会让矛盾升级。

4、建立队伍,培养领袖。建立一支舆情观察和引导队伍,培养又红又专的网络意见领袖,讲事实、讲道理,讲策略、讲感情,有底气、有勇气、有原则、有立场。明白学生干部的“有为”和“不为”,实现“关键少数”影响“相对多数”。

主要成效和经验

1、一套体系:以官微、官Q、官网为发力点,打造融媒体矩阵。根据医学生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深耕细作,不断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容,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体系。当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传播从“大话语”走向“小叙事”,明白“说什么”“怎么说”,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之间取得平衡,网络思政工作粘性将与之俱来,不仅能“吸引青年”更能“引导青年”。

2、一项制度:畅通意见表达渠道,推动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一是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力量,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二是应急处理机制,在发生舆情或者紧急事件时,可以快速准确地初步处理。

3、一支队伍:采取“辅导员+飞行导师+学生骨干”的管理模式,实现网络育人平台专人建、专人管,推动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邀请党委宣传部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等组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做好重大活动、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和权威解读。

4、一个阵地:通过议程设置,传播主流声音,抢占思想高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青年学生的日常话语体系。同时,配合校园各级各类媒体并灶生火,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打好意识形态阵地战,常补学生精神之钙、筑牢青年信仰之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在内容上“冒热气”

高校新媒体内容生产如果一味受制于体制思维,那么网络育人无异于传统灌输式思政教育。借助新媒体传播主旋律的同时,要将社会逻辑、媒介逻辑纳入考量之中,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在官微的文本生产过程中,编辑可以拒绝“满堂灌”的表达逻辑,在社会热点上寻找突破口,以小切入点讲大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对于习惯互联网逻辑与表达方式的青年学生而言,强势的植入与生硬的表达只会适得其反。新媒体内容生产需要利用数据读心软化话语表达方式,让信息传播更具温度。

在形式上“聚人气”

学校部分党群组织、行政部门、二级学院官微的编辑们可以尝试“议程设置”,瞄准思政教育与学生关注的结合点,并总结出适合自己号的话语风格、编辑框架,信息传播各具特色:校团委官微喜欢用“高雅艺术、社会实践、双创、青马”等内容吸粉;招就办以“招生政策、就业信息、招聘宣讲”等话题吸引关注;学校官微偏向于从学校发展大事件中提取关键元素讲故事,以“权威发布、漫画、视频、原创歌曲”等引流;而二级学院擅长从学院专业特色出发,拉近与本院学生距离。特殊时期,要找准思政教育宣传点与学生关注点,运用新媒体讲好育人故事、传播主流声音,引导学生以正面人物为榜样,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三)在效果上“扬正气”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处在探索未知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在主流媒体权威发布之外,民间舆论场也在积极传达态度、表达情绪身处舆论“意见气候”的医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局限,不免人云亦云。高校舆论阵地一旦陷入真空,错误的意识形态必会趁虚而入,主旋律、正能量的传播将会被负面声音干扰,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将无从谈起,势必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媒介环境对个人的渗透程度超过以往,但青年学生在媒介内容的自主选择上仍存在很大空间。相比体制内活动的线上强制参与,从认知上接受、意志上信仰、行动上践行,才能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应有之意。当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传播从“大话语”走向“小叙事”,明白“说什么”“怎么说”,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之间取得平衡,网络思政工作粘性将与之俱来,不仅能“吸引青年”更能“引导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不乏认同者、追随者,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也就水到渠成。